虛無主義表現的是一個病態的中間階段(病態是指它將一切普遍化為毫無意義的結論):或者是創造的力量還不夠強大;或者是頹廢( décadence )尚在猶疑以及尚未尋找到良方。 (B) 虛無主義作為精神下降和倒退的標誌:即消極的虛無主義: 它是衰弱的
史書美使用“半殖民主義”來描繪現代中國的文化政治狀況,以突出中國的殖民結構的多重性 (multiple)、多層次性 (layered)、集中性 (intensified) 和不徹底性 (incomplete)、破碎性 (fragmentary)。這種半殖民主義對於中國的文化、美學和意識形態的影響何在?
PDF 檔案
多元文化夠嗎? 民族主義 民族國家的式微 多元族群國家 移民國家 多元文化主義 跨國主義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Transnationalism) 多元文化主義: 獨石論 巨傘論 右派 自由 複和 左派 批判 重構 本質主
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通過虛無歷史顛覆價值觀念、顛覆政權和社會基礎,是一種攻擊的武器和斗爭的手段。. 習近平在2010年7月召開的全國黨史工作會議上強調:“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有效開展與歷史虛無主義的斗爭,必須掌握研究黨史國史軍史的科學方法,認清歷史
內容簡介. 在《虛無主義:哲學反思》中,羅森教授通過對比基礎本體論和日常語言哲學,為古典哲學進行了辯護,反對海德格爾對柏拉圖的指控使虛無主義在西方得以生根發芽。. 可以看到,本書秉承了施特勞斯的觀點,在哲學思想的網格中繪製出虛無主義的歷史脈絡,不斷回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古典理性主義,這無疑也彰顯了羅森教授持之以恆的研究重心
(一)佛教之前的印度輪迴觀念概觀 輪迴思想究竟起源於何時,當代學者的觀點並不一致。若就「吠陀時期」、「梵書時期」與「奧義書時期」等古印度思想文化三階段考察,學者們大致認為:吠陀時期的《梨俱吠陀》(Rgveda)雖然提到死後靈魂的種種狀態,但是並未提到死後靈魂仍會轉生他處的
夏學和奉元精神 中華奉元學會創會理事長徐泓教授致歡迎詞,說明奉元書院傳承 毓老師的遺志「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在廣大精微的中華文化遺產尋求經世濟民的智慧。「夏學」指華夏學術,是「大人之學」及生養蒼生萬物以盡自然性的「生生之學」,也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許多文化都採用複雜的推理系統,最初僅有三個地方把邏輯學作為對推理方法的明確分析,並且有持續的發展,那就是前6世紀的印度、前5世紀的中國和前4世紀與前1世紀間的希臘。 現代邏輯的形式複雜處理明顯源自希臘傳統,但是有人提出布爾邏輯的先驅可能知道印度邏輯(Ganeri 2001)。
2014年的國中教育會考,她教授的68名學生中,有57人作文獲得滿分(6級分),締造出「作文奇蹟」震撼全臺。到底周恬宇老師如何教出滿級分的作文
本書出版於1949年,是分析心理學大師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1905-1960)的第一本 愛智者書窩(哲學 ‧ 心理 ‧ 神秘學) 一切都從思考死亡開始,希望能從有益生命結束。這裡收錄的是愛智者所有關於文史哲學、心理學與神秘學等領域的書介與文章。
- 如何有深度的理解「幸福」?
- 共和愛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現代中國兩種民族國家認同觀(
- 孤軍房思琪的「自我」生存之道:愛上他
- 喇嘛網 全球顯密圓融最佳平臺 介紹藏傳佛教、藏傳佛法、大師法
- 2005 11月 15
與此類似,有一種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欲望,他們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我稱其為「虛無主義型」。上述三種類型並不是我們全部的選擇。 嗯,別做虛無主義者。 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與第一種一樣好吃,並且與第二種一樣健康
共和愛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現代中國兩種民族國家認同觀(特別推薦) 作者:許紀霖 學術中國 2006-10-12 內容摘要: 現代的民族國家,究竟是一個政治共同體,還是曆史文化共同體?
王曉丹 /政治大學法律系 「自我」的孤軍奮戰:追求他人眼中的「自我」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批評了「婦權政治」與「性權政治」所撒下的結構之網,完全忽略了被害人「自我」的複雜度,造成了女性主義實踐的漏接。我們要問,房思琪為何會孤軍奮戰,從女性主義實踐的結構之網掉下去,直到
22、灌頂有哪幾種類型? 灌頂有授權灌頂和隨許灌頂兩種類型。壇城中主本尊有授權灌頂,一般本尊和護法類只須隨許灌頂。授權灌頂分下密和上密兩種灌頂。前者有水灌頂、佛冠灌頂、法器灌頂等五類和十一類;後者有瓶灌頂、密灌頂等四類和五類。
星期二, 11月 15th, 2005 現代詩創作與理論的鴻溝_詩與藝的對話(一) 時 間: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二時 地 點:五更鼓茶藝館 出席者:商禽、孟樊、辛鬱 記 錄:須文蔚 辛 鬱:「創世紀」詩刊自本期起,將經常刊出以現代詩的理論建設,現代詩的創作趨勢與創作環境批判為主的對談記錄,突顯在